比如說孩子成績上不去,父母不是在孩子和自身找問題,多是把孩子送到輔導班,給孩子增加更多的壓力,把孩子交給輔導老師。如果對孩子的問題沒有深入的了解,搞不清楚孩子為什么成績落下,只是為了輔導而輔導,最終也是花費金錢的同時,也傷害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。
對于孩子在學習中的各種問題,父母大多是批評指責,發現有什么不對就大呼小叫,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。在說教的同時還意味深長的說:孩子我是為你好,如果不聽媽媽的有一天你會后悔,做父母還有害孩子的嗎?是的,這句話沒有錯,為人父母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,問題是如何愛,怎么樣的學習方式才是適合自己的孩子,這個問題值得父母去反思。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束縛孩子,去制約孩子。像有的父母,因為孩子不能按時完成作業,語文成績一直上不去,除了在孩子放學回家陪孩子寫作業,也不能說是陪而是監督,只要孩子有一點不合適就會對孩子指責,要孩子順從自己,但孩子畢竟是孩子,孩子也有自己的方式來學習,為什么一定要按父母的方式來做事,更何況父母能夠保證自己的方式就是適合孩子嗎?在發現孩子不愿意做作業,是否能夠靜下心聽聽孩子怎么說,其實能夠傾聽孩子的心聲也是一種難得的陪伴。
在問題孩子的背后多有問題父母在給以支撐和引導。比如:有的家庭,父母關系不和諧,脾氣也不好,遇到問題就對孩子指手畫腳,把孩子當成發泄桶,但是過后又很后悔,很多時候自己也難以控制了,不愿意這樣傷害孩子,但每每看到孩子不聽話,成績不理想就受不了,就會對孩子不滿意,由此也可以看出,很多問題孩子,更多的是在這個孩子的背后,有問題父母在教會孩子如何處事和學習,也讓孩子學會如何與爸爸媽媽周旋,往往在咨詢中本是孩子的問題最終的癥結會在父母這里打開。
媽媽說如何讓孩子能夠開心學習,不再偏科。每當問媽媽與孩子的相處關系,結果卻是說孩子根本不與自己聊天,有什么心里話也躲著自己,媽媽也想方設法接近孩子,但孩子一直不理會自己。給媽媽的建議就是讓自己做一個讓孩子喜歡,并且愿意靠近的媽媽,有什么心事和委屈喜歡找媽媽傾訴而不是回避。如果媽媽能夠發自內心做出改變,相信孩子也會在媽媽的改變中受到影響,從而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,其實做一個睿智的媽媽也是需要動腦筋的,而不是自己想當然就可以。
其實沒有哪個孩子不愿意學習,也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惹人討厭,在孩子出現各種問題時,需要爸爸媽媽多在自身做出反思,用自身的改變來影響孩子。陪伴孩子一起快樂成長也是一門很深的課程,值得爸爸媽媽用心來學習來反思,因為父母的言行舉止無不給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