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記得我8歲生日,一位叔叔送了我一個蛋糕。父親卻說,‘你以為你是誰?沒有我,人家怎么會給你送蛋糕。沒有你爸,你算個什么東西!’那么多年過去,父親跟我說過很多話,唯獨這句,我怎么也忘不了。和父親的關系總是緊張,我也不想再要孩子做母親。不是不孝,而是父母給我的語言暴力傷害太大,希望傷害就此終結。”
好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。有些話看似漫不經心,實際對孩子的殺傷力巨大!分分鐘摧毀孩子脆弱的自信和自尊。相信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,已經聽了不少這樣的話。時過境遷,已為人父母的我們,是否還要再把這樣的傷害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?
想毀掉自己的孩子?來吧,業界良心,專業技術,三分鐘包教包會!
讓孩子覺得沒了自己什么都不行
例句示范:“要不是我和你爸,你能過得那么舒服?”
“算了吧,看你這樣子,就知道你也沒啥出息!”
在我還在上小學的時候,曾經以大隊長的身份在同學里做過一次調查:“在家你更不喜歡挨打還是挨罵?”讓所有的大人們難以置信的是,60%以上的同學選擇了更怕挨罵,原因是“打的話疼一會就過去了,挨罵的話聽了難受”。剩下30%多害怕挨罵的孩子里也有很多寫了備注“因為挨打的同時肯定也伴隨了挨罵”?,F在回想起來,言語的侮辱對孩子的傷害甚至遠深于皮肉之痛。正如文章開頭的那個女孩,她爸爸那句話也許是無心之言,但幾十年過去,傷痛仍然存在。
例句示范:
“你看人家小莉,從來沒讓父母操心過!”
“隔壁家貝貝比你聽話多了,我要是有個他那樣的兒子就好了。”
小時候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,最痛恨的就是媽媽口中的“別人家的孩子”。雖然的確有個別孩子可以通過這種負面的刺激達到正面激勵的效果,但絕大多數的孩子,在這樣的刺激下,只會產生越來越重的逆反心理。“媽媽不愛我,她更愛別人家的孩子。”在這種刺激之下,很多孩子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。有的孩子會有破罐子破摔的行為,“反正我也做不好”。有些甚至會產生自閉的傾向。
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犧牲者
例句示范:
“我這病,還不是為你操心累出來的?”
“為了你,你媽就是吃糠咽菜賣血賣腎也要供你上好學校!”
正如我一直所說,付出和付出感、感動和自我感動,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。付出感意味著委屈,一旦有了這種付出感,就會想獲得對等的補償。其實這樣的自我犧牲,更多是一種錯覺.明明所有的付出都是自己的選擇,明明可以以更輕松的方式來解決同樣的問題,卻非要把自己塑造成犧牲者的形象。說到底,這不是真正的愛,而是打著愛的旗號的索取。做母親的第一責任,是使你自己充滿幸福感。只有這樣的家庭氛圍,孩子才會是幸福和感恩的。
口氣威嚴霸道,絕不和藹
例句示范:
“我是你媽,你敢跟我頂嘴!”
“你以為你在跟誰說話!”
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,往往采取不耐煩的態度,擺出一副家長的權威,通過強硬的方式壓制孩子的訴求??墒獠恢恳粋€強勢的家庭下培養出來的孩子,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。有的孩子因此而軟弱,沒有主見,已經成年了還過于依賴家長。有些孩子卻走向了叛逆,等到他們羽翼漸豐不再需要屈從與家長權威的時候,就選擇了以極端的方式來反抗。真正的親子關系應該是基于平等的溝通,溫和而嚴肅地講道理。即使這樣在當時看來不如威脅的方式立馬見效,可卻是培養心智健康、獨立自尊孩子的重要原則。
以過來人的身份掌控孩子的一切
例句示范:
“要什么個人隱私,我看你的信還不是為了你好!”
“沒那么多為什么!聽我的就好了!”
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《比綠茶婊更可氣的是“過來人婊”》,歷數了這種做法帶來的傷害。打著“我們都是過來人”、“別不滿意,我這樣也是為你好”等旗號,堂而皇之的掌控孩子的一切。這不是愛,是控制欲。孩子是人,也有著自己的想法、愛好和特點。這樣養出的孩子,看不到天性的發揮,磨滅了鮮明的棱角,只是那個控制欲極強的家長造出的一件平庸產品而已。
遷怒孩子以自我排解
例句示范:
“我每天上班那么辛苦,回家你還不讓我順心!”
“看什么看!都怪你惹我生氣,我才把鍋燒糊了!”
曾經看到一些大V的知名言論:“我是你的媽媽,但我也是人,我也很辛苦,所以我也會發脾氣。所以希望你能接受媽媽有時候莫名的生氣和煩躁,接受媽媽在疲憊時偶爾沖你大喊大叫。不管怎么樣,我都是愛你的。”呵呵,好感人哪!不如找塊豆腐撞死算了!誰都有亂發脾氣的時候,但我們之所以成為人,比動物高級的地方就在于,我們會控制自己的情緒,會調節自己的心態。一把年紀的我們,都不能以理性和就事論事的態度來面對我們的孩子,反而把孩子作為我們疲憊和情緒的出氣筒。我們自己的的煩躁情緒和不完美,憑什么讓2、3歲的孩子來買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