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讓“講話”成為一個輕松的議題:不要把“講話”這件事情當一個焦點,免得孩子總認為不喜開口是一個很糟糕的問題,而讓他們更緊張。例如媽媽自己主動跟別人打招呼,同時介紹貝貝給對方認識,但不要求貝貝說話。透過媽媽的示范,對貝貝就是一個好的開始。
二、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擔心:讓孩子覺得擔心是一個很正常的感受。例如跟孩子談談:“要在班上那么多人面前講話,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能夠回答就很棒了。”
三、讓孩子感受到有沖突,也能有好關系:沖突跟好關系,看似矛盾??墒怯袥_突時,雙方若能有充分機會說及聽,之后反而會因對彼此的了解而有更好的關系。有機會觀摩及體驗這樣的情境,孩子這層擔心自然會慢慢剝落。
四、讓孩子覺得他的任何想法都能被聽一聽:孩子的想法及意見,或許有時大人 很難認同。讓孩子常有機會體驗想法是可以討論的,所以他不會有不同的想法而覺得自己不夠好。例如跟孩子說:“媽媽很高興你能告訴我,你不喜歡說話是因怕別人會笑你,這樣我就更能知道怎么幫你了。”
五、幫助孩子了解別人:有時跟別人講話,難免會有不好的回應。此時幫助孩子知道不是他不好,而是別人有別人的心情。例如告訴孩子:“說話本來就有大小聲之分,不過在課堂上,因離老師比較遠,太小聲他可能會聽不到。為了幫老師可以聽到你的聲音,媽媽建議你可以練習慢慢提高音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