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,面對孩子卻有生動的一面,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《小狗錢錢》風靡一時。讓我們看看這本書講些什么:“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,那么你最后只會以失敗告終,你會一事無成。嘗試是一種借口,你還沒有做,就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。不能試驗,你只有兩種選擇,做或者不做。”“你能否掙到錢,最關鍵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。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,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。”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,相信孩子們會從中學到很多人生道理。
美國人認為,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,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系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。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學會自立、勤奮與金錢的關系,把理財教育稱之為“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”,讓孩子學會賺錢、花錢、有錢、與人分享錢財。
一般的美國人沒有“銅錢臭”的思想,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,并教導小孩通過正當的手段賺取收入。這樣能使孩子認識到,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族里,也應該有工作的欲望和社會責任感。美國人有一句口頭禪:“要花錢打工去!”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,以獲得一點收入。
英國人提倡理性消費,鼓勵精打細算,他們善于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。在英國,從幼兒起就開始理財教育,并針對不同階段提出不同要求: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,并懂得錢可以用于多種目的;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,認識到儲蓄對于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;11至 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,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; 14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,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。
作為發達國家,英國的人這種精打細算不完全是為生活所迫。英國稅率和物價都很高,但人們的生活水平并不低,英國人的平均工資折合人民幣計算,每 人每月能掙3萬多元。但他們認為,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。有三分之一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,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