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恩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,是獲得幸福的必要基礎,感恩也是一種崇高的品德,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,是建立獨立健康人格的必要條件之一。不少父母抱怨孩子不懂得感恩,父母經常會說;“我為你付出了那么多……”,假如一個孩子不懂得感恩,那么問題幾乎完全出在孩子周圍的大人身上。
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:有個農夫總是讓老父親在一個小木槽吃飯,而不是和家人一起。有一天,農夫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用小木板拼什么東西,就問他在干什么,孩子說‘在做木槽,是準備將來給爸媽用的’,結果,很快老人就出現在飯桌旁了。這個故事很有意味,除了顯示了榜樣的作用外,更讓人思索,為什么人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好過自己的父母?許多人覺得能供給老人衣食、養老金,能帶看病就已經盡了孝道。這是不合理的,因為老人除了物質保障之外,還需要更多的關心、陪伴和情感慰藉。但是,如果沒有感恩之心,人們就會認為物質供養就夠了,別人就不會說自己不孝了,這樣的子女并不是真正的孝順,充其量只是保證了底線。也就是說,父母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感恩,包括對自己的感恩,但是父母們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卻遠遠不夠。
此外,作為家長,我們是否重視培養孩子的同情能力。同情能力此處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同情心、憐憫心,而是指有沒有覺察他人的能力和意識。人們只有對事物有足夠的了解和感觸,才不會麻木不仁。比如說給孩子過生日,有沒有讓孩子理解到“兒的生日,娘的苦日”?我的一個朋友離婚后辛辛苦苦撫養兒子,兒子卻毫不能體會母親的苦心,有一次學校要求每個人都在肚子上綁上八斤重的沙袋,結果一星期后,孩子鄭重的對媽媽說:現在我要做一個好兒子,將來要做一個好父親。這就是很好的例子。還有的家庭,見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操持家務的勞動,就倡議和孩子互換角色,讓孩子當一天家長,結果孩子一天沒下來,就哭著向父母道歉。這都證明了行勝于言的教育效果。
感恩還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,是獲得幸福的必要基礎,如果你個人用懷疑、敵意的態度來對待他遭遇的一切,我想這個人是不可能獲得幸福的。
據說美國的羅斯??偨y有一次家里失盜,被偷去了許多東西,一位朋友聞訊后,忙寫信安慰他。羅斯福在回信中寫道:“親愛的朋友,謝謝你來信安慰我,我現在很好,感謝上帝:因為第一,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,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;第二,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,而不是全部;第三,最值得慶幸的是,做賊的是他,而不是我。”通常來講,失盜后,人們會痛罵盜賊無恥,并自嘆倒霉,而羅斯福卻能從失盜這樣的事情上找出三條感恩的理由。這就是境界。
父母應該多思考,對孩子是不是在物質、精神等各方面的給予太多,導致孩子對于別人的善意、付出由習慣變成了麻木,甚至滋生出了任性、無理和貪得無厭,我知道在今天倒金字塔結構的家庭中這種情況是比較普遍的,結果是大人慣壞了孩子,然后再來抱怨孩子怎么這么“壞”。大人們遷就、嬌寵孩子的時候,是憑著自己天生的自發的舔犢之情,抱怨時也是出自己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直覺反應,結果自始至終都是完全自發的,缺少對表象之下真正原因的覺察,而這正是癥結的關鍵。
我總覺得感恩是不需多言的。我也討厭感恩的泛化,走在街上要對清潔工人感恩,上了公交車要對司售人員感恩,諸如此類,把感恩時時作為要求自己的標準,我不提倡這種泛化和刻意,這并不是說這些人的勞動不值得我們去尊重、注意和感謝,而是對“泛而化之”這種教育模式的警惕,價值觀的傳遞是潛移默化的,任何太刻意的形勢和意圖都會制造教育上的阻礙。我們自己做得好,孩子自然就看到了,我們創造條件讓孩子感受到別人的心情和付出,孩子就感到了。假如,一個孩子既能看到身邊的無聲的范例,又能切身感到被人的愛意和辛勞,這個孩子不感恩是不可能的。
感恩是一個人該擁有的本性,也是一個擁有健康性格的表現。生活、工作、學習中都會遇到別人給你幫助和關心,也許你不能一一的回報,但是對他們表示感恩是必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