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合作學習體現了教學活動中各動態因素的多邊互動。它不僅包含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互動,還涉及教師與學生小組的雙向交往、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等多種交流形式,從而構成了動態因素互動的立體交流網絡。尤其是生生互動占據了教育活動的重要地位。這種互動方式改變了在傳統集體教學中,通過師生單維交流,教師壟斷整個課堂信息源,而學生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,學生的主動性、創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地發揮。
二、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。合作學習改變了傳統的能力分組,對于一個由4-6人組成的團體小組,具有共同的學習目標,是一種“利益共同體”。也就是說,只有在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,組內的每個學生才能獲得成功。這種做法可以使組內的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起“休戚相關”、“榮辱與共”的集體中心意識,增強學生捍衛為集體榮譽而學習的強烈動機。
三、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了滿足需要的機會和形式。“需要滿足論”認為,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最主要場所。學生到學校里來學習和生活,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歸屬。而合作學習教學組織形式的建立,給學生提供了開展互助學習的場所和機會,使之在小組中相互交流,彼此尊重,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。
四、合作學習把學生由傳統教學中單純的旁觀者、消費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。它主張在小組學習過程中,掌握某種知識和技能的成員,把知識和技能教給組內的其他成員,達到人人教我,我教人人的目的。合作學習的這種對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,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,加牢知識鞏固的程度。為了能夠教得清楚、透徹,作為講授者的學生就必需對所要解釋的材料認真閱讀和分析,從而提高了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。
五、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和健康個性的養成。社會心理學認為,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動中,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。合作學習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供成員之間合作的機會,增加課堂上學生之間合作、互助的頻度和強度,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兒童社會化程度的提高。